“双碳”目标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新能源产业链也成为值得长期投资的优质赛道以及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企业的角度看,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链上强者?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先行一步走出去的企业有哪些经验?在11月3日召开的2022年《财富》中国500强峰会上,晶科能源全球副总裁钱晶、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和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辉与《财富》(中文版)高级编辑刘兰香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对话。
以下为编辑后的对话实录。
刘兰香:关于“双碳”,我注意到很多政府报告在提到这点的时候都在说新型电力系统,到底什么是新型电力系统?我知道钱总有一些系统性思考,可否先请您用简练的语言跟我们谈谈这个问题。
钱晶:
新型电力系统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以电力为主肯定是新型电力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所以我们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时候第一个要增加新能源发电的占比,除了光伏、风电以外,还要发展多能互补,比如说风光水,或者在存量替代的时期,可能还需要依靠光伏 火电、光伏 天然气等等。同时,要发展输配端,第一个要加快特高压、微网、柔性电网的建设等等。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储能,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储能当然(已经)有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储能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发电侧与电网侧起到调峰调频、减少弃光弃风(的作用),在用户侧可以起到削峰填谷、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的作用)。除了传统储能以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就是电动车的崛起,动力电池也可以作为一个移动储能来用。还有光储充,这些都是在原来旧的或者传统的电力系统中没有出现的东西。所以整个对于电网的要求也会更大,而且它的智能化水平、数字化水平要进一步提升。
前面我们讲的是在发电和输配端,在负荷层我们也要挖掘新能源或者能源的潜力,包括更多电气化的改造,原来用煤、油、气的改用电,提高自发自用的比例。我觉得以上三点是比较重要的特征。
刘兰香:您刚刚提到三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下非常热的关于储能的话题,稍后有机会也可以进一步聊聊。在此之前,我想也听下金风科技的曹总(曹志刚)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看法。
曹志刚:
我先分享一个数据,在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后,在16年的时间内,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得到了非常高速的增长。到2021年底,全国的装机容量里,44.8%的电力装机是可再生能源,其中有3.29亿是来自于风电,有3.06亿来自于光伏,剩下的3.9亿左右是来自于水电,这是装机的比例占比。从全社会用电来说,有29%的电力是来自于新能源或者可再生能源。在这29%的电力里,有11.7%是来自于风电和光伏,这样的比例在过去本身就是一个高速的增长,所以新型电力系统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新能源电力的占比,可再生能源的这部分肯定会超过60%,甚至达到80%的比例。
它会带来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过往的系统里,更多谈到的是电源供给侧要根据电源使用侧或者负荷侧的变化做灵活的调节和控制。但是新能源为主体之后,虽然水电的控制能力是很强的,但是风电和光伏是随着风力的波动或者说每天日照的变化,会对电网产生一定的浮动性影响。所以更大的挑战是来自于电源侧和用户侧这两端平衡的问题。
我觉得比较大的技术攻关点会来自于电力发出的这端,尤其是对风电和光伏的可预测性和精准性要大幅度提升。另外,以前是供给侧随着需求侧去做电源侧的调整,未来对于用户侧的精准预测也会非常重要,再加上中间储能的这种调节环节,让电网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和安全的状态之下,我觉得这可能是在未来新型电力系统里的既是特点,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刘兰香:刚刚两位都有提到风光电稳定性的问题,这也是我觉得电池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注度也非常高,青山控股旗下的瑞浦兰钧主要是做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的,被业内领域称为电池行业的一匹黑马,我想请问一下曹辉总,为什么你们会成为一匹黑马?
曹辉:
不管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从去年到今年发展都很快,动力(电池)的发展可能有50%-60%的增长,储能(电池)还没有统计出来,大概有150%-200%的增长。如果问瑞浦兰钧怎么成为黑马,我觉得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产品做好,把产品的性价比做到极致,这是我们目前初步做到的事情。
瑞浦兰钧能源在营销方面做的不是很多,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出货量非常大,动力(电池)出货量比去年大概增加了300%-400%,储能(电池)比去年大概增加了500%-600%,在整个行业的出货量应该排第三,包括家储50ah电池,一个月大概在150-160万只,以及大工业储能280ah的电池,大概出货量也是在100万只以上。
对业务增长来说,客户的口碑非常重要。家储都是5-10年的长期使用,过去这么多年客户的使用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家储99%以上都是出口单,大工业储能大概95%以上都是出口单。
刘兰香:谈到产品,智慧风电是金风科技的一大特色,最近金风科技智能风机2.0平台“风至”还上榜了2022年《财富》最具影响力物联创新榜,但很多人其实不理解风机为什么还需要智能化,曹总(曹志刚)可否举个例子给大家讲讲?
曹志刚:风机的智能化,最开始是非常朴素的想法,就是让风电行业的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更便利、更舒服,或者说用更少的体力去完成工作。我给大家讲一个数据,风电机组的高度,现在在陆地上,高的可以达到180米,也就是60层楼的高度。十几年前,虽然高度没有这么高,但大家很辛苦,没有电梯,要靠人去爬到风机顶上去做运行和维护。所以最开始做智能化的时候,我们希望打造的是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的方式,所有机组都是自动化的运行状况。如果风机有一些异常的状况,可以有更多的传感器去感知,然后去做健康诊断和预警的判断,从而解决人力的投入问题,这是第一个阶段。
到第二个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年单一产品的大型化,从规模体量,包括风机叶片的扫风面积越来越大。20年前,我们单一的机组600千瓦,现在已经下线的单一容量最大的机组是13.6兆瓦,一台机组相当于以前的20台机组。现在正在科技部申报的新项目,一台单机容量到18兆瓦,就是以前的30倍了。叶轮直径280米,差不多扫一圈,8.6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原来技术的延长线上继续去完成对产品或者说对于风电的应用了,比如说,最开始我们讲到在一个受风的面积之内,我们保证的是均衡性,但是当叶轮直径达到280米的时候,同一时刻这个叶轮上面的风速和下端的风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用更精准的,比如说用激光雷达的装置去捕捉在280米这样的扇面之内不同点的风速状况,然后去做精准的控制。这是随着大型化对提升效能带来的要求。
最后一个其实是和现在的新型电力系统相关的,因为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以前关注的是电源的供给侧,现在要把供给侧、负荷侧和电网以及刚才讲到的储能环节放在整个大的系统之内,做到灵活的调节、控制和符合整个网价架构的要求,这都是在智能化上的具体做法。
刘兰香:可能这中间也翻越了很多的山丘,因为挑战估计也是很多的,您刚刚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储能。之前我们谈新能源电池可能都会关注动力电池比较多,但是储能可能是接下来一个万亿级的风口。今天三位嘉宾可能都有涉及这一领域,我知道晶科的钱总认为储能市场现在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上游资源的制约,请您先来讲一下。
钱晶:储能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里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储能其实是配合新能源而生的。以光伏来讲,它现在已经没有成本的问题了,已经是最便宜的电力了。2016年,我们在阿布扎比的1.13gw的项目里,2毛钱不到的价格。2020年,我们在中东的另外一个2.2gw单体的全世界最大的光伏项目,已经做到了1毛钱一度电。所以成本问题已经不是光伏的问题。接下来光伏是什么问题?
它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安装面积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发展bipv,就是利用建筑物的墙面和屋面,发展分布式光伏。二是间歇性的问题,那就要靠储能。储能现在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是供应链的挑战,大家感受应该比较深。因为储能一个是抽水储能,它的比重越来越少,接下来就是电化学储能。而在电化学储能里,锂电池尤其像磷酸铁锂,它的技术是最成熟的,但是它碰到的问题是锂资源的产地很垄断,基本上就是在澳洲、南美为主,它的开采成本越来越高,锂资源越来越稀缺。再加上它的产能有限,就像碳酸锂今年就涨了6倍,还包括正负极的其他材料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就导致你现在下游已经对于储能的经济性觉得还是不够,而对它的成本下降的要求又非常大。再加上碳酸铁锂的技术成熟,就意味着它(成本)下降的空间也很少了,但是上游的原材料是像摩天轮一样飞涨,这就是导致前一段日子会有储能企业不接单,实在是利润抓不回来。
这在长期来讲是挺大的一个挑战,因为锂资源不可能越来越多,只会越来越少,再加上储能还得和动力电池拼锂资源,下游对于储能的成本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算不回来这笔账了。这和光伏不一样,虽然多晶硅也在涨,但是光伏可以通过技术迭代、效率提升,把成本拉回来。现在n型topcon技术的效率已经到了22.84%(光电转化率),量产已经到25%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摊销它的材料成本。
刘兰香:就是说光伏的材料有成本下降的空间,而锂资源成本下降的空间却很有限。那么曹总(曹辉)怎么看?因为瑞浦的控股股东青山控股本身也是金属行业的巨头,肯定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曹辉:光伏本身有很强的经济性,加了储能到底还是不是有经济性,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储能对于新能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平稳器,如果没有这个平稳器,风电和光伏这些波动的能源对于客户来讲也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而储能要铺开现在碰到两大瓶颈,第一个是解决全生命周期的成本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把成本降下来,第二个是全生命周期里的安全性。
我先讲成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碳酸锂价格飞涨的情况不应该是长期的行为,后面应该会回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很多人会说锂会越来越少,所以说它一定会越来越贵,其实它的逻辑和石油是不太一样的。是因为什么呢?锂在全球是一个比较丰富的资源,而且锂的回收率非常高,100吨的锂用出去以后,大概几年以后可以回收95吨以上,就是说它是一个可以持续使用的(资源)。所以在产业链方面,青山在全球也在拓展一些资源,我们也致力于让产业链更加稳定,让碳酸锂价格回归到行业里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水平。
第二个方面,为什么我说是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呢?刚才钱总说到光伏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其实锂电池也是一样的,就是说你可以卖得贵一点,但是如果你的循环寿命更长,实际上也相当于变相降低了成本。就储能电池而言,同样是一元一瓦时,一千次循环和一万次循环对于客户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一直提全生命周期成本,我们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就是在同样的碳酸锂、同样的铜箔和铝箔方面,怎样把循环寿命从六千次做到一万次,从一万次做到两万次,这是我们电池企业未来给储能行业的巨大贡献。
另外,关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问题,因为谈到锂电池,大家都会谈到安全,但实际上当我们上大的储能系统的时候,都是800v和1500v这样的大系统,这是更大的安全问题,以前大家做的少,在这里还是有一些标准的缺失,那我们不但要注重电池本身的安全,也要注重整个系统的安全。只有把电池本身的安全和大系统的安全两个技术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我们通过技术的手段和供应链的手段,共同降低锂电池的成本,那我相信电化学储能一定会给风电和光伏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
刘兰香:最后我想再转到金风科技的曹总,因为金风科技很早就开始开拓海外市场,风机出货量已经连续七年保持全球份额前三,所以我想听听您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的经验分享,能否请您在最后1分钟的时间内说出三条?
曹志刚:第一,以市场为中心,因为每个国家的标准、自然环境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营商环境也有大的不同,所以第一点就是根据当地的标准、当地国别的不同要求,去做适应性的市场应对和产品的开发。
第二,技术创新的支撑,包括标准创新的支撑。因为同一款产品是不是可以打全球?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做差异化的设计和相应的创新。
第三,我觉得特别关键的是融入社区,我们提了一个词,可能比较土,“国际化就是属地化”。真的要在每一个国家扎根,那么你对当地要有经济上的贡献。还有一个就是融入社区,最开始我们做风电的时候,所有的环评都是官方要通过的,但是地方上的老百姓会觉得你这个东西怎么高,旋转有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融入社区的工作。
刘兰香:确实,属地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可能也是机遇所在。这场圆桌讨论可能就要到此结束了,新能源转型的面确实很广,难度可能也会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但是今天三位嘉宾简短的讨论,还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加快新能源转型的方向。感谢三位嘉宾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