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几十年中,基本上一线城市都在限制人口落户,落户政策很不友好,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看了深圳抢人大战的战绩之后,可能很多城市都回过神来了:有年轻人的地方,消费和产业才有未来,更简单一点,高房价才有人接盘。要知道为什么上海也开始了抢人大战,将落户门槛一降再降,那是因为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的年轻人来将,现在选择有点太多了,苏州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这些地方房价比较友好,落户也容易,上海再不行动,恐怕毕业于上海各大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也要被抢光了。
上海昨天放了个王炸,说是在达到一定级别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无需“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
要理解这事意味着啥,得先理解为啥上海这种城市不让大家随便落户。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如果彻底放开落户,那大家都去上海,上海不是得被挤爆?
其实不是,因为现在你想去上海,也没人拦你,你一辈子没户口在那里呆着,也不会有人赶你走。你去问别人为啥不去上海,估计基本不会有人跟你说户口的事,大概率是嫌压力大房价高什么的。
那问题来了,这个户口到底有啥影响吗?
主要有两点,一是子女上学,其实这个问题在一线也不是大问题,一线有很多人,他们的孩子在国际学校,将来也不准备高考,要直接出国;另一点是养老,这一点对于有钱一些的人来说也无所谓,因为你要不在体制内,养老金真没多少,指望不上。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那个户口对于有钱的人来说没啥用,对于穷人来说也没啥用,因为穷人留不在上海的主要问题可不是户口。主要是针对那些中间层,他们可能不指望领养老金,但是孩子入学问题非常麻烦,国际学校去不起,想参加上海高考又不让,到了三十来岁可能要被迫离开。
那为啥以前管那么严呢?
这个又比较复杂,因为这玩意是历史沿袭过来的,然后对沿海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所以就保留下来了。
啥推动力呢?
在1978年以后,我国慢慢就不大管制老百姓自由流动了,你跑去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上班,肯定没人管你,但是等你老了,需要领养老金的时候,如果没有沿海城市户口,人家就不用支付你养老金,因为你户口不在我这里嘛,这就太爽了,可以省下一笔钱。
大家可能纳闷了,那人口输出地区没意见?当然有了,意见大了去了,劳动力年轻时候去沿海打工,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了,回来让我们给养老?合适吗?
但是编户齐民两千年,也不能说废就废,为了平息愤怒,沿海地区一般得给内地一些财政转移。此外每年从一线逃离的那些人,还可以带一部分钱回到小地方,所以这么多年尽管一直在谈,但是也没做根本性的改变。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上海为啥这些年又愿意接纳这些人了呢?
大家搜一下新闻就能发现,上海不是今年第一次降低门槛,最近这些年对人口的门槛总体是越来越低的,2020年有大规模降低过一次,今年继续加码,不出意外,2030年之前,大概率只要有大学学历,就让你落户,至于你在上海能不能买得起房,过得咋样,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为啥会有这种趋势呢?
我想了一个词,叫“年轻经济”,能解释这事。
我在大概十年前第一次踏上美国,就发现一个问题,他们的企业里,哪怕在那些高科技公司,他们的工人的年龄整体是很均匀的,每个年龄段都差不多,比如十个人的一个项目组,五六十岁的有两三个,三四十岁的有三四个,二十来岁的也有两三个。后来在新加坡,香港,台湾,都发现了这个问题。
只有咱们这边,都特别年轻,以至于我一度纳闷 ,老人去哪了。
后来懂了,主要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太低端了,只需要力气,不需要经验,而且人力太充沛,年龄稍微大点就被赶了出去。这也是以往大城市的核心策略,把人当电池,用完即扔。再说了,人太多了,更划算的策略就是尽快轮动。
我当时就觉得随着经济发展,慢慢产业升级后,产业的复杂程度会倒逼企业使用年龄大经验丰富的人。
这不十来年过去了,我发现职场和我一起变老了,以我们公司为例,当初我入职的时候,我们部门平均年龄二十七八岁不到,如今已经三十三岁了。跟其他人聊了下,发现大家都差不多。
可见年龄结构越来越老,一方面跟我国的老龄化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的产业越来越复杂,开始从“精力依赖”转向“经验依赖”了,经验不就是时间嘛。
这种趋势在工厂里不太明显,但是在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企业里,已经很明显了,上海和深圳这种我国产业前沿,以前他们搞低端制造,一茬一茬割年轻人,后来那种低端产业逐步被淘汰,开始向高端产业转进,开始依赖脑力和经验。很多领域工作两年算入门,产业结构决定了现在他们需要更多经验丰富的中年人。
但是在以往的那种模式下,很多中年人到了三十来岁,可能为了解决小孩上学,就回老家去了,或者去容易落户的城市,这就造成了上海这种城市人才断档和后劲不足,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这些年不断降低门槛也就正常了,让这些本来想跑路的人留下来。
此外我国的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以前我们愿意说自己是制造业大国,这两年大家知道了工厂里的“牛马生活”后,很多人不再以此为荣,并且抖音上“找个厂上班”也成了一句骂人的话。
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强调自己是消费大国,也就是今后经济要靠消费驱动,一个城市今后的关键,就是消费力有多强。
也好理解,消费力强,花的钱就多,他们花的钱就是别人的收入,大家收入都高,生活品质也就上来了。但是消费这事很明显不能指望年轻人,年轻人能有啥钱,还是得指望中年人。而且各省财政压力都很大,解决财政压力的办法就是扩大税基,新时代啥是税基?人才就是税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大规模赶人了。
此外还有众所周知的问题,房价这玩意,本质也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需要不断有新人进来给抬轿子,而大城市的生育率,眼瞅崩得一塌糊涂,就需要外地人源源不断的输入,以前一线只留下拔尖的,这些年开始向下兼容,要的越来越多。
大家发现了吧,一旦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观念也开始有变化,政策也跟着变了。看着吧,其他城市很快都会跟进,如果上海户口不值钱,其他城市的户口更是一文不值。
至于你说为啥北京还在搞收缩,只能说四大一线城市,北上深杭(广),北京跟其他几个完全不是一码事,思路也完全不一样。
其他几个都是“内生性”、“开放性”的,地理位置就决定天生做买卖的好手。它们通过商贸崛起,从唐朝开始就是富裕地区,当然了,上海以前没啥存在感,深圳以前也几乎不存在,但是他们所在的那片区域,已经富裕了上千年。此外八百年漕运,一直都是从杭州那一带向北方转移物资,可见那地方一直都很富。
大家注意一下,富裕地区往往是环境跟观念的相互进化,长三角和珠三角那地方适合商贸,导致那地方的人天生对商业敏感,格局打开后,利用地理优势很容易变得非常富,富了之后对商业会更敏感,然后进入了一种稳定的正反馈。
这也是为啥历史上那地方多次在战乱中被砸了个粉碎,等到重建之后又是富庶繁华之地。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一度把苏杭那一带彻底夷为了平地,财富都搬回了湖南,但是180年过去了,那一带又发展了起来。
而北京在古代主要职责不是发展经济,它是一个要塞型城市,武装到牙齿准备随时抵抗北方游牧部落南下。它不做首都那些年,北方第一大城就是天津,面朝大海背靠平原,这就是天生富贵的造型,唯一的问题是内河系统很差。古代北京养活不了自己,需要通过运河给自己输血。
不出意外,将来长三角和珠三角会越来越大,并且那些城市都连成一片,人口可能会继续向那边聚集。
可能有小伙伴纳闷,这样下去,会不会两个三角把全国给吸干了?
也不用担心,大家去长三角,肯定是因为待在小地方啥也干不了,还不如去一线试试,说不定将来能把一线的商业模式带回老家,事实上我国过去这些年也是这么个发展历程,经济一直在从两个三角沿着内河和公路网向内地辐射。
此外内地城市想解决人才外流,应该想的是怎么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怎么让年轻人觉得待在你这里比背井离乡去其他地方强,而不是天天担心人口外流却什么都不做。
尾声:
上海放开落户这事,可以看作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产业升级后,慢慢不再把人当“燃料”,耗干后赶回老家,而是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我一直在说的那事,经济发展和商业活动最终会改变大家很多观念,户口制度这种千年老皇历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也是因为我国发展还不够彻底,这种老制度还有它存在的土壤。
但是观察下它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就会发现整体是越来越松,随着上海越放越松,其他城市估计慢慢也不管了,户口制度彻底变成了一个档案系统,慢慢跟它原本的目的没啥关系。
广州落户门槛降低
广州人社局发布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放宽“双一流”高校大学本科学历人才入户社保年限的通知》。根据通知,毕业院校为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即“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在引进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即可入户,年龄等其他条件不变。
这意味着,拥有“双一流”院校全日制本科学历的青年人才入户不再受社保缴费年限需连续缴纳满6个月的限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在职人才仍按此前的“申办时须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规定执行。
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学历人才的引进人才入户的社保要求条件保持不变,仍为“申办时须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范围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为准,共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如“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有所调整或补充,则以国家最新公布的名单为准。值得注意的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包括其下属独立办学的各独立学院。
此前,广州曾将引进在职人才入户所需要的连续社保期限要求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并修订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明确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可办理引进人才入户广州,同时放宽了入户年龄限制。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和优化办理程序,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人数不断增长,去年广州市人社局办理在职人才引进入户67679人,同比增长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