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到底薪资水平如何、年终奖水平如何,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好奇的点。不过大厂的平均月薪经常会出现在媒体上,但是有时候看起来数据有点矛盾,比如杭州日报公布的这个根据脉脉同事圈的数据,阿里以平均月薪3万多登顶,但是之前也曾有媒体报道,腾讯员工2021年人均月薪为7.06万元,2020年为6.76万元,同比增加4.4%。那么这么一比,是不是腾讯要比阿里平均薪资高很多呢?到底哪一个数据更可靠呢?
6 月 1 日起,上海恢复小区出入,公交和机动车通行基本恢复。微信群、朋友圈随处可见转发的解封消息。评论有欢呼的,有感慨的,也有自嘲要踢加时赛的 —— 小区或楼栋因为报告病例而封控,又或者本人因密接 / 次密接被带走隔离的。
解封的消息是 “上海发布” 5 月 30 日宣布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迅速突破十万,点赞数和在看数也冲到五位数。一些外省市朋友看到以后谨慎地向身边上海朋友打听,“朋友圈的上海都解封了?”
前一天,上海宣布多条旨在帮助尽快复工复产、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看起来暂停近两个月的经济活动要恢复了,已经有人在憧憬 “报复性消费”。
一定范围内是有可能的。比如吃了两个月团餐或者保供物资的人当然想回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小区又被管起来的人想买冰柜;不堪社区环境和业主素质想搬家的……考虑将近 2500 万人被压抑了两个月消费需求,即便只释放 10%,规模也很可观。
不同环境下居民就业预期、收入预期影响着消费或者储蓄意愿。前几次内地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比如广州、南京、深圳、郑州,以及 2020 年初的武汉,都能看到这样的趋势。但是那更像 “恢复性消费”,而不是预期中的 “报复性消费”。
一方面经济重启就像飞机起飞有滑行准备的过程。比如武汉 2020 年 1 月 23 日封城、4 月 8 日解封,4 月份当地零售额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73%,之后逐月修复,一直到年底 12 月,才超过 2019 年同期。
另一方面一些消费,比如服务业,没了就没了。补不回来。湖北全省年营业额超过 500 万元的住宿和餐饮企业, 2020 年 4 月零售额只有 2019 年的一半,这年最多也就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89.1%(10 月)。
点击查看大图
因为人一天吃三顿饭,两个礼拜到一个月剪一次头发,商务旅游外出一天就住一天酒店,被抑制的需求就像失去的时间一样找不回来。也许敢消费的多吃点更好更贵的,出去玩的时候住贵一点的酒店,本来只是洗剪吹现在换成洗剪吹烫。但他们不会一天吃六顿,在一个地方订两家酒店房间,一个礼拜剪三次头发。
还有对未来的预期。2020 年上半年中国控制住疫情以后,一度认为这会像 2003 年非典那样控制的很好,基本不会再有疫情扰动经济了。所以人们敢于消费大件商品,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消费的反弹。比如汽车,2020 年 4 月到年底,全国汽车零售额只有 6 月份的数据不及 2019 年。
2021 年以来,上面这些趋势表现的更明显。广州荔湾区 2021 年 5 到 6 月间发生疫情,感染者超过 170 人,广州市 7 月、8 月、9 月商品和餐饮零售额不及 2019 年同期。南京 2021 年 7 到 8 月间发生疫情,蔓延至全国多地。当地原本相比 2019 年同期达到 30% 的消费增速,在 8 月滑落到 4.4%,一直到年底才重新回到 30% 以上。
如今随着上海逐渐恢复正常商业活动,北京的疫情也得到控制,多地出台了稳消费、促消费的政策对冲,比如发消费券、直接现金补贴等。但今年的情况更复杂。
长江证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消费通常按照就业收入支出的路径传导,所以理论上居民就业预期越强,消费意愿就越足。虽然一季度末央行问卷调查的就业预期指数回升,但百度“失业”搜索指数阶段性抬升,居民储蓄意愿也在增加。
今年前四个月,已经有两个月中国房贷是净偿还,即居民还给银行的钱多过从银行借出来的。四大行定期储蓄规模已经超过活期储蓄。“消费意愿或依然承压,抑制消费增速复苏,” 报告写道。